在文化传承生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3年6月2日)
习近平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生长座谈会并揭晓主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今天,我们召开文化传承生长座谈会。座谈会之前,我先后旅行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很有收获。
建设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议。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次旅行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我越发深切感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广博精湛。只有周全深入相识中华文明的历史,才华更有用地推动中华优异古板文化创立性转化、立异性生长,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缘故原由。这里,我讲3个问题。
一、深刻掌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
中华优异古板文化有许多主要元素,好比,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头脑,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古板,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头脑,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头脑要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来往之道等,配合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一连性。中华文明是天下上唯一绵延一直且以国家形态生长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实晰中华文明具有自我生长、回应挑战、开立异局的文化主体性与兴旺生命力。深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基本,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一直再起的精神支持。中华文明的一连性,从基础上决议了中华民族一定走自己的路。若是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连性来熟悉中国,就不可能明确古代中国,也不可能明确现代中国,更不可能明确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立异性。中华文明是革故改革、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涛壮阔交织。一连不是障碍、更不是僵化,而是以立异为支持的历史前进历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一直创立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昌盛最强盛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立异性,从基础上决议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议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质。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恒久的大一统古板,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一连的条件,也是文明一连的效果。团结统一是福,破碎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价钱换来的名贵履历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基础上决议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纵然遭遇重大波折也牢靠凝聚,决议了领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配合信心,决议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焦点利益的焦点,决议了一个顽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运气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容纳性。中华文明历来不必简单文化取代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配合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逾越地区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别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容纳,就越是获得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一直。中华文明的容纳性,从基础上决议了中华民族来往交流融会的历史取向,决议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协调名堂,决议了中华文化对天下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清静性。清静、和气、协调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品德秩序结构一个群己合一的天下,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提倡交通成和,阻挡阻遏闭塞;提倡共生并进,阻挡强人从己;提倡保合太和,阻挡森林规则。中华文明的清静性,从基础上决议了中国始终是天下清静的建设者、全球生长的孝顺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议了中国一直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议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看法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议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二、深刻明确“两个团结”的重大意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挚基础上开发和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同中国详细现实、同中华优异古板文化相团结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蹊径中得出的纪律性熟悉。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同中国详细现实相团结,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团结”。我说过,若是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那里有什么中国特色?若是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乐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蹊径?只有驻足波涛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华真正明确中国蹊径的历史一定、文化内在与奇异优势。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履历批注,“两个团结”是我们取得乐成的最大法宝。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生长座谈会并揭晓主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1日下昼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相识馆藏精品版本生涯情形。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一,“团结”的条件是相互契合。“团结”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异古板文化泉源差别,但相互保存高度的契合性。好比,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心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头脑与人民至上的政治看法相融,革故改革、自强不息的继续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掌握人的实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顿在家国天下之中,都阻挡把人看作伶仃的个体。相互契合才华有机团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异古板文化的忠实继续者和弘扬者。
第二,“团结”的效果是相互成绩。“团结”不是“拼盘”,不是简朴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作育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头脑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天下,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配合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协调共生,从富民厚生到配合富足,中华文明独具匠心,实现了从古板到现代的跨越,生长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异古板文化充分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一直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奔腾,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气概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英华。“第二个团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异古板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团结”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生长座谈会并揭晓主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2日下昼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三,“团结”筑牢了蹊径基本。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纷歧样?为什么能够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要害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要害就在于“两个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蹊径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质朴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蹊径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以是取得了历史性成绩、爆发了历史性厘革,一个主要缘故原由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蹊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团结”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蹊径有了越发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蹊径的文化基本。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再起的平坦大路。中国式现代化付与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付与中国式现代化以深挚秘闻。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祛除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效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第四,“团结”翻开了立异空间。“团结”自己就是立异,同时又开启了辽阔的理论和实践立异空间。“第二个团结”让我们掌握了头脑和文化自动,并有力地作用于蹊径、理论和制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头脑,天下共治理念,“共和”、“探讨”的施政古板,“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简单制国家形式,实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生长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条约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古板。更主要的是,“第二个团结”是又一次的头脑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辽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异古板文化的名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立异。
第五,“团结”牢靠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需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蹊径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向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设起来的;是在创立性转化、立异性生长中华优异古板文化,继续革命文化,生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异文明效果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来源理同中国详细现实、同中华优异古板文化相团结建设起来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头脑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基础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盛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天下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征。


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26日下昼,习近平在位于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文物掩护与修复馆,同现场事情职员亲热交流。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第二个团结”,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履历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生长纪律的深刻掌握,批注我们党对中国蹊径、理论、制度的熟悉抵达了新高度,批注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抵达了新高度,批注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异古板文化中推进文化立异的自觉性抵达了新高度。
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向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事情的主要位置。经由这些年的不懈起劲,文化传承生长泛起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时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程序。
在实践中,我们一直深化对文化建设的纪律性熟悉,提出一系列新头脑新看法新论断。这些主要看法,是新时代党向导文化建设实践履历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头脑文化事情的基础遵照,必需恒久坚持贯彻、一直富厚生长。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昌盛、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里,我着重强调3点。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华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华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一直、迭遭忧患而耐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事业,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主要使命,就是驻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今世实践,用中国原理总结好中国履历,把中国履历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种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自力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情质与文化票鹄胄,养成高昂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第二,秉持开放容纳。开放容纳始终是文明生长的活力泉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记。中华文明的广博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容纳的胸怀。秉持开放容纳,就是要越提议劲自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立的一切优异文明效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照旧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撒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意会古今。经由恒久起劲,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效果。我们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生长中华优异古板文化,增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一直培育和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坚持守正立异。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华不迷失自我、不迷失偏向,立异才华掌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职位的基础制度,守的是“两个团结”的基础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向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立异,创的是新思绪、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古板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的文化事情者必需以守正立异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今世华章。
同志们!对历史最好的继续就是创立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立人类文明新形态。希望各人继续使命、高昂有为,配合起劲创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